汇音 | 粤学粤叻·粤语为什么要夹英文?

粤语地区的人,真的很爱粤语夹着英语一起说,请问是在装逼吗?
当 然 不 !
01
粤式散装英语,Chinglish的高级形态
追本溯源,粤式的散装英语算得上是Chinglish大家庭中的一支。但比起简单粗暴的“no zuo no die”,Cantonese english(粤式英文)的操作要复杂得多。
《自学英语不求人》1902
日语里很多词汇都是由英语音译或者意译过来,这种现象在广东话里也非常普遍。“巴士”、“士多啤梨”、“飞”就分别音译自英文单词中的“bus”、“strawberry”、“fare”。
粤语:巴士 (bus) 普通话:公共汽车
粤语:波 (ball) 普通话:球
粤语:宾士 (benz)普通话:奔驰
粤语:卜 (book) 普通话:预定,定位/票
粤语:call (call) 普通话:叫,呼
粤语:cancel(cancel) 普通话:取消
粤语:K士 (case) 普通话:事件,情况
除此之外,广东人更喜欢直接用英语单词替代词汇。一句话里夹带几个英文单词并不稀奇。就像这个对话:
日常对话基本一句一个英文
从正宗English到粤式散装英语的过程难免会受到广东磁场的影响。举个例子,英语中的“friend”,在牛津词典里,它只有名词一种词性。但到了广东,情况就复杂了。
比如:friend这个词,在英语里本来是名词“朋友”的意思,但在粤语里,它就更厉害了!
“我同你friend唔friend啊?”这里的friend指的就是“感情好”,没错,是形容词。还有“我地已经friend翻啦!”,这里的friend指“和好了”,用作动词。
像“hi tea”、“ha唔happy”、“好Q啊”等常用语也是英语传到中国后,被广东人汉化的产物。
02
粤式散装英语是怎么诞生的?
早期的粤式英语被称作“广东洋泾浜”,被用来当作交际的辅助性语言。它的前身是“广东葡语”,是明朝时期租占澳门葡萄牙人为了与当地人进行交往而创造的中西混合语言。
到1840 年,鸦片战争的失败,香港被割让,广州等口岸打开,广州人与外地人的商贸往来加深。
但是,因为早期的英语学习者缺乏系统的学习教材,朝廷又禁止外国人学中文,这就使得中外初学者只有通过洋泾浜语的形式,来减少学习中的障碍。
爱老虎油的意思,你会吗?
洋泾浜语句法基本模仿汉语,而英语单词就用当地方言音译过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广东英语”。
简单直白,毫不做作,跟今天小学生记忆英文单词的读音似乎用的是同一个方法。
广州人喜欢中英夹杂的习惯也是从那时开始,当时的底层百姓,尤其喜欢说带着英语的粤语。
03
散装英语范本:港剧
因为与外国人保持长时间接触,香港地区“洋泾浜”式的语言习惯被保留并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与香港的交流加深,广东又迎来了一波散装英语小高潮。其中,对广东人影响最深的要数tvb、亚视等播出的港剧。
微博网友评论
看《法证先锋》、《法网群英》,知道了叫警察要叫“阿sir”;看《溏心风暴》,知道了原来“好cheap”有时候是一句骂人的话;看《妙手仁心》,又知道做事情前最好都要先“check”一下……
类似lunch、project、case、feel等单词在港剧中出现的频率之高,分分钟让电视机前的你“洗脑”。
04
为什么粤式散装英语会一直沿用?
为什么粤式散装英语会一直沿用?
李开复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我不是很sure,也许有些term不好translate,或者要show off自己的外语level,再不然maybe是从刚从国外return,还没有used to中文。”
或许真有人是本着炫耀心态在粤语中勾兑英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广东人来讲,讲广东英语,真的不是为了装X!
粤语交际中英语单词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中文没有恰当的对应词汇,或者对应词汇的语义与英语的语义存在偏差。
比方说,在企业中最常出现e-mail,放到口语中,可以直接做动词和名词,但如果用中文讲“发电子邮件”,多了几个音节不说,用法还更加复杂了。
还有一种情况,英语词汇与中文对应词的长度不,或英语的句法比对应的词组或从句结构相对简单,就很容易出现英语单词。
最常见的例子是英语形形色色的缩略词,比如:麦当劳在粤语区一般叫“M记”。不说广东,放眼其他省份,应该也没有人将DJ直接说成“唱片骑师”的。
另外,由于香港、广州等地与外国人接触较多,学习、工作中难免接触一些英语单词,一旦习惯了这些英文单词的用法,就很难纠正过来……
所以,下次听到哪个广东人又在粤语里加英文,就不要给他们打上不好的标签啦!
你学会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lu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