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步走”战略竞逐2038世界杯举办权!

《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首次描绘了广州申办世界杯的“三步走”战略。这一战略明确了短期筑基、中期练兵、长期冲刺的目标,通过逐步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最终争取到2038年世界杯的举办权。这一战略不仅仅体现了广州对世界杯的梦想,也展现了该市及大湾区在举办国际赛事方面的雄心壮志。
短期阶段(2025—2030年)主要着眼于提升广州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影响力。通过将广州马拉松升级为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系列赛事常态化,广州将打下国际赛事运营能力的坚实基础。中期阶段(2030—2034年)则是广州检验场馆、组织与跨城协作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争取承办2034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并联合港澳申办女足世界杯,广州将在大赛经验上积累实战能力。长期阶段(2035年后),广州则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帮助下,争取2038年世界杯的申办机会。
区域协作是广州申办世界杯的最大优势。
大湾区的区域协作能力是广州申办世界杯的强大背后支撑。回顾过去,大湾区已经证明了跨城协作的强大实力。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9年男篮世界杯(深圳赛区)等赛事,都为大湾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香港在七人制橄榄球赛事的组织上具有成熟的运营体系,而澳门则具备举办葡语系运动会的丰富经验。如果大湾区能够整合三地的场馆、交通和接待资源,完全有能力举办一届“分散式集中”的世界杯。
然而,申办世界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大湾区具有独特的区域协作优势,但国际足联的申办规则依然是最大的挑战之一。首先,轮换魔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2030年世界杯已经确定由三大洲六国联合举办,2034年世界杯大概率将回归传统足球强国。如果严格遵循“同一大洲隔两届申办”的规则,亚洲最快能申办世界杯的机会也只能指向2042年。
其次,场馆建设门槛也是一大挑战。国际足联要求东道主具备12座专业球场,其中一座决赛场需容纳8万人。当前,大湾区的香港大球场(4万座)、澳门奥体中心(1.6万座)以及广州天河体育场(5.6万座)都需要进行大规模改建,深圳还需要新建专业足球场。
更为棘手的是广州的气候问题。2018年卡塔尔世界杯不得不改至冬季举办,而广州7月的平均气温高达33℃,极端高温更是达到了41℃。如何在如此高温下适应国际赛事的举办,也将成为技术评审的一个关键点。
世界杯不止是足球,它关乎区域融合与经济发展。
实际上,申办世界杯从来不仅仅是关于足球的命题。2002年,韩日世界杯为两国带来了35%的旅游收入增长;2010年南非世界杯则创造了13万个就业岗位。对香港和澳门而言,世界杯更是区域融合的战略支点,能够助力“北部都会区”建设以及横琴合作的深化。
广州的世界杯申办,已迈出了长远的步伐。
当广州将“申办世界杯”写入政府规划时,大湾区已经启动了跨越十五年的系统工程。即使前方依然面临着规则的障碍和设施的短板,这一以国际赛事锤炼能力、通过区域协作突破上限的道路本身,已是中国足球质变的珍贵探索。世界杯梦想逐渐照进现实,每一步的积累都比奖杯更接近足球的本质。我们期待,那个梦想成真的时刻,必定也是中华民族梦想成真的时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